媒体曝70多万种药品“底价”:普遍超厂价5-6倍(4)
来源:北京保安公司编辑:管理员时间 :2015-03-28 09:19点击: 次
手术病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耗材的费用都比较高,甚至高过了手术本身定价。通常,材料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20%至30%,多的甚至高达50%以上。
医学技术:拉高“对价”?
应该承认,看病贵的另一头,是现代医学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与更新,是治疗的质量和疗效的提高。
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胡豫说,以慢性白血病为例,用医保目录内的药,病人可以存活3年左右,用进口的自费药,病人可以长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每月的药费得花八九万元,且需终身服药,现在有专门的慈善机构定向为这些病人提供帮助,但病人每月还得自费上万元。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拉高了治病的费用。比如,胆囊切除手术,以前手术开一个大口子,要花近2个小时。设备更新后,现在只需要打几个小孔就行了,风险降低了,时间缩短了,痛苦减少了,但设备购置、维护和医生的培训成本大大增加,导致病人支付的费用水涨船高。
挤不干的水分
信息不对称下的“被自费”
信息不对称,是医疗服务的一大特性。患者在医疗消费中相对弱势,在医院和医生面前是外行,消费基本是被动的,在“以药养医”的环境中,感觉特别容易“被消费”。
不该“享受”的过度医疗
明明只是骨折,医生却对患者说,你年过五十,骨头已经停止生长了,必须换一个人工关节。这是北京大学的专家多年前在江苏某地调研时遇到的一个实际案例。
医患双方,专业知识和信息很不对称,对医生的建议,患者基本照做。有人说,有了这种信任,大夫给杯白水,病人也会好三分。但这种信任,面对某些趋利冲动难抑的医院、医生,也容易遭受过度医疗的“温柔一刀”。
去年9月,患者郭朝阳的痔疮首次发作,就医后,一位权威的专家建议他立即手术。尽管医院的宣传栏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治疗痔疮应该先药物治疗,在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才采取手术治疗。郭朝阳也很犹豫,心想此前自己一次痔疮药都没用过,有必要马上手术吗?但是,最后他还是相信了权威,接受了手术,结果,手术很不成功,至今还留有后遗症。
异地医保“差”出来的自费
异地医保即时结算的问题,现在已经引起各方关注,湖北已经实现了省内的异地即时结账。现在,跨省的异地即时结账问题,还在逐步解决之中。
所谓异地即时结账,是指B地的病人,在A地看病也能就地即时结账。看似A地给报销了医保费用,其实,还是B地埋单,因为,你的医保关系在B地,只不过通过电子化实现了即时兑付。这减轻了异地就医病人的资金垫付压力,当然是好事。但是,接踵而来的就是异地的政策差异和差价的问题。
张前进是北京人,因为工作的关系,人长期在外地。去年底,他在外地做了两个手术共花费4.6万余元,医保只报销了1.8万余元,自费的比例高达60%。分析自费原因时,他才发现,异地诊疗和检查费用的差异等,是一个重要因素。
刚刚拿到医保拒付的目录单时,他怎么也想不通,怎么连静脉注射、大小便化验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医疗费用也不能报销?后来,从北京市人社局了解到,北京市的诊疗检查费用是全国较低的。
- 精彩推荐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
-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在
|
|
|
|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