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拿出打开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瓶颈的钥匙
来源:北京保安公司编辑:北京保安公司编辑时间 :2017-02-06 11:25点击: 次
北京保安公司转载环球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今世界经济陷入困境,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解决之道何在?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
一、创新发展理念
理念引领行动,决定方向出路。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金融危机阴影仍在,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动力耗尽,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创新发展理念,才会有根本性转变和突破。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超越财政刺激多一点还是货币宽松多一点的争论,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耗尽,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远未解决,现有经济治理机制和架构的缺陷逐渐显现。这些因素导致世界经济整体动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其表象是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债务高企、贸易和投资低迷、实体经济失速、金融杠杆率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等一系列问题。面对相对疲软的世界经济,一方面各国面对萧条,通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等刺激措施推动经济复苏;另一方面经济衰退引致的国内就业等矛盾激化,进而造成国际关系相对紧张。但事实证明,无论简单的货币政策刺激,还是地缘政治冲突,都无法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开出良方:“我们既要治标以求眼下稳增长,又要治本以谋长远添动力;既要落实好以往成果,又要凝聚新的共识;既要采取国内措施、做好自己的事,又要精诚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中国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这五大新理念不仅契合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也同样契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说:“很多人都关心,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比如我们在座的各位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中国能否把改革开放推进下去?中国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回答道:“行胜于言。中国用实际行动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今年年初,中国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精髓,就是这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共建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的世界经济提供理论支撑。这也说明中国发展理论正在产生外溢效益,我们也真诚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便车”,分享中国经济理论的“红利”。
二、创新政策手段
政策影响市场。实现世界经济发展目标,政策工具不可或缺。当前,结构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动力释放的主要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应对危机方面不断出招,但全球经济增长缓慢。走出困境,各国应该结合本国实际,调整政策思路,做到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巩固经济增长基础。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创新政策手段,推进结构性改革,为增长创造空间、增加后劲。”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结束黄金增长期,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有效需求下降,再工业化、产业回流本土的进口替代效应增强。全球市场需求的萎缩,造成全球很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成熟市场和过剩经济时代。但产能过剩并不意味就没有市场、没有需求,而是缺少有效的市场供给。关键是需要不断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满足社会新需求,如果还停留在原来的供给方式上,或者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一定会被市场抛弃。实现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公平。李克强总理在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需要积极实施结构性改革。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既要加强需求管理,又要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以消除‘病灶’。”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核心议题。习近平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借贷消费,东亚地区提供高储蓄、廉价劳动力和产品,
- 精彩推荐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
-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在
|
|
|
|
TAG:
相关阅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 |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在 |
•习近平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 | •广东之行第一站,习近平为 |
•习主席"联合国时间" 回 | •习近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