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他们,正给世界提供“中国军人方案”
来源:北京保安公司编辑:北京保安公司编辑高时间 :2016-07-06 23:01点击: 次
(北京保安公司转载解放军报融媒体)有人问,官兵们为什么只吃馒头?还有人质疑,后勤保障为什么不到位?可是,你知道么,官兵们拼了命地扛起60余斤重的沙袋,很多人扛三百个才能休息一会,来回跑六百趟,这种强度不亚于一场马拉松跑步。为了争取更多的救灾时间,他们来不及吃饭,只能趁难得休息时间迅速吃馒头。很多人已经坚守了几天几夜,这无关乎后勤保障。要知道,连炊事班的人都在扛沙袋!
“中国方案”,这是一个好词。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让人印象深刻:“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当中国为全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军人必将为全世界提供“中国军人方案”!
一
18年前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早起,吃完母亲给我做的蛋炒饭,背起书包上学去了。我清晰地记得,那天风雨交加,父亲一度想送我上学。但在熟悉的时间点,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已经在我家门口等我了。农村的孩子更喜欢独立要强,我们四五个人相伴同行,父母亲这才放心。
顶着风雨吃力行走了一会,我们这才发现通往小学的一段马路被水给淹了。看着曾经熟悉的路变成了浑黄湍急的河流,我们几个仁立在路上不知所措。大家相互争论着今天还要不要上学。
不知过了多久,从马路对面驶过来一艘皮划艇。几个浑身上下沾满泥巴的叔叔把我们几个一一抱上皮划艇,他们中间有一位个子高大的叔叔一直把我们送到小学门口才离开。我们撑着伞向大个子叔叔告别时,才发现他浑身湿透,他没有打伞也没穿雨衣,只是比我们多戴了一顶有“八一”五角星的帽子!
后来,我慢慢长大才发现,那次经历的洪水正是1998年特大洪水。我的家乡安徽宣城是受灾严重的地方之一。也正是那时,我发现,有一群人和大家不一样,不仅仅因为他们经常戴着“八一”军徽的帽子,而是每每灾难来临,一定会有他们的身影!
这就是中国军人!
二
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水,时间也在不停的流逝,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但很多的记忆、很多的感动依然留在我们心中,就好像湖北公安县南坪镇中剅村的唐绪秀老人。两年前,我去湖北见到了唐绪秀老人。这么多年,她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来到李向群的墓旁,看望这个当年在江堤上累得晕倒、口里叫她娘的好儿子。但每一次来,唐绪秀总忍不住落泪。
因为这里就是李向群倒下的地方,也是在这里,李向群叫了唐绪秀一声亲娘。1998年的那个夏天,看着每一个舍命和洪水抗争的解放军身影,唐绪秀都心生怜悯。透过那些坚实有力的肩膀,唐绪秀看到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都还是孩子。
那年,洪水滔滔,南北为患,人民群众与子弟兵一起勠力同心,与天水相搏,气壮山河。无数张照片定格了那个时代的感人、壮丽的瞬间,这其中有太多太多和李向群一般大的年轻人,穿着迷彩服跳进湍急的堤口,甘当人墙。他们手挽着挽手奋力与洪魔搏斗,一张张年轻而拼命的面孔,组成了那个时代最感天动地的华章。
△抗洪英雄高建成
我还知道,那年八一建军节晚上,年轻的空军某高炮团连政治指导员高建成,没有过完属于中国军人的节日就匆匆告别了战友。急行军中,长江大堤突然决口,连队和人民群众突遭洪水袭击。危急时刻,他把救命的树干留给别人,自己却被一个巨浪卷走,壮烈牺牲。
也是1998年8月1日那天,湖北嘉鱼县簰洲湾溃口。年仅6岁的小江珊在洪水中紧紧抱住一棵小杨树,挣扎了近9个小时后被解放军救出。
这就是人民子弟兵,他们的称谓前面有“人民”二字,他们也许都还是十七八岁、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可是穿着这身军装,突然变得异常勇敢!
三
18年后的今天,我从新闻中看到,今年5月1日入汛以来,安徽平均降水量达到了454.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0%,部分地区降雨比往年偏多100%~200%不等。此外,在安徽自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这个数字在总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仅次于1991年汛期的同期降水量,已经明显超过了“98年大洪水”同期降水量。
新华社消息报道,6月18日以来的强降雨,已造成合肥、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市10市59个县不同程度受灾。累计受灾人口920.8万人,因灾死亡27人,失踪3人。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6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160.5亿元。
我从电话中得知,当年我上学的那条马路又被淹了。只是这一次,父亲告诉我,镇上的人都安全转移了,学校也放假了,来了很多解放军和武警在加固堤坝,疏散群众。
很多战士拼命加固堤坝,忘记了时间。武警安徽总队战士焦磊,在抗洪一线连续奋战,双脚在洪水里浸泡了19个小时,成了满是褶皱的泛白脚板。
7月4日,安徽省南陵县西七圩发生溃堤险情,7000多亩的圩内一片汪洋,数千名群众需要紧急转移。图中的老奶奶腿脚不便,解放军战士双膝跪在泥里,俯下身子背老人上肩。网友说,“这一跪,跪出了军民情深!”
还有奋战在南京市溧水区抗洪一线已有40小时的“临汾旅”官兵,累计睡眠时间还不到3个小时。雨刚停,部队休整间隙,战士很快就趴在沙袋上睡着了。网友说,“这一趴,只要是在他热爱的土地上,哪怕再泥泞也能睡得着、睡得香。”
这“很中国军人”!
四
大雨滂沱里,他们不穿雨衣;为了运沙袋,他们浑身是泥,里外湿透;60多斤的沙袋,他们很多人扛三百个才能休息一会。画面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情节就是,官兵们混着雨水的矿泉水和几个馒头,就是他们日常的伙食。
有人问,官兵们为什么不穿雨衣?为什么只吃馒头?还有人质疑,后勤保障为什么不到位?前段时间网上疯传的“堤坝上不再是当年的解放军”,我们的大型工程作业车了?为什么到了现在还是用肩扛、堆沙包这么“古老”的方式?
是的,暴雨夹挟着狂风毫不停息地袭击着江淮大地,汛情瞬息万变,时间就是生命。他们不是不想穿雨衣,而是一件雨衣虽能抵挡住风雨,但也妨碍了他们灵活地机动和火速地转移群众。
- 精彩推荐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
-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在
|
|
|
|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