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法治图: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2)
来源:北京保安公司编辑:北京保安公司编辑时间 :2016-01-04 08:41点击: 次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涉及两个核心词:“权力”和“制度”。这些被关进去的“权力”指的是作为执政党及其政府以及各级官员手中拥有的公共权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是公权,而非私权。而这个要关住权力的“制度”,绝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那些毫无执行力的制度,而是真正能够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制度,也就是习主席所强调的“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从人类历史看,权力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能被滥用来谋取私利,滋生腐败。列宁曾指出:“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不受节制的堕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仅是对权力与制度关系的形象概括,也是回归权力本质的必然要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行使权力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和监督,腐败就会随之产生,绝对的权力绝对产生腐败。从我国情况看,在体制转轨时期,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在有些领域还十分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到根本,与权力行使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特别是与一些位高权重者的权力行使约束不住,监督不力,直接间接相关。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不被滥用,就必须抓紧建设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提高权力监督制约的有效性。
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公平正义不仅是求解利益均衡、化解矛盾的钥匙,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老百姓的共同愿望,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判断一个国家的法治道路的对与错,并不是它是否符合国际惯例,而是是否植根于这个国家的土壤,是否受益于这个国家的公民的呼声。
习近平曾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宪法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还是公民权利的保证书。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要素,就是让它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只有每个人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只有让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法治才能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法治中国才有最坚强的支撑。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上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正义,是让全社会的人都享有自我尊严,有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有表达利益诉求的保障,有积极有序政 治参与的通道,有享受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资源的权益。
中国科学院博士肖练练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全、公正、畅通的法律诉诸渠道是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体现。法律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感,应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对公众进行法律使用途径的宣传教育,使普通大众知晓如何使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更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畅通上下级法律举报与投诉机制,使公众的诉求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反馈。
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不仅表现在司法公正上,还体现在执法和其他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习近平关于“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不仅是对司法公正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维护公平主持正义提出的要求。今天,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已经开启。一个相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民族,选择法治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沿着自己开创的道路,13亿中国人民将书写世界法治史上的崭新篇章。
深度阅读
• 国台办回应“港台部分艺人支持反服贸遭封杀”传闻
• 国贸酒店执勤保安性侵值班女主管未遂被判1年
• “北京故宫保安打人”系黑白颠倒 实为黑导游挑衅保安
• 习近平会见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
- 精彩推荐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
-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在
|
|
|
|
TAG: